社群媒體的過敏現象
因為文化補助的關係,Threads 上吵得很兇。這大概是 Threads 的一種特性吧,就是會因為少數幾則原始貼文,引起龐大的發炎反應。簡稱為過敏。
過敏是一種蠻痛苦的經驗。我小的時候就會因為一點點溫度的變化而狂流鼻水,一次可以用掉一、二十張衛生紙的那種。別人可能會覺得我是不是病得很重,不是!我本來就一直在流鼻水,小的時候。那個時候嚴重到我不太知道用鼻子呼吸是什麼感覺。
我也對蝦蟹過敏,所以去喜宴通常都只有三分之一的菜色可以吃。碰到油飯的時候,我就會拿比較多,去掉蝦米再吃。
我這些都算是輕微的過敏,有些人的過敏是會致死的。比如說花生過敏。
我不喜歡過敏。身體與社群媒體都是。
我喜歡 Fastmail
Fastmail 給我一種「本真的 email」的感覺,就像 Kagi 給我「本真的搜尋引擎」的感覺一樣。不做別的,就只做 email+行事曆+聯絡人,這樣的商業工具套裝。界面帶有一點老氣,包括品牌識別,我想是刻意的。沒有 AI,也沒有大宗信件功能,就是一個個聯絡人、一封封手打的信,或至少 ctrl+v。
收信的自動分類功能倒是很齊全,不是用 AI ,而是手動設條件。不用到設定裡設,直接從信件設也可以。
最驚人的功能是,個別聯絡人的頁面底下,會列出所有包含此聯絡人的信件。就這麼簡單的設計,卻是我用過最輕鬆的 CRM。
它是付費的個人 email,不打算賣給你其他東西。
敘事鋸開 Discord 伺服器了
我想要有一個跟敘事鋸之友更直接的溝通管道,不會污染電子郵件信箱的、不會被演算法擋掉的、可以輕鬆對話的地方,可以輕鬆約活動的地方,可以傳達敘事鋸新消息的地方,所以我開了一個敘事鋸的 Discord!
如果你對敘事鋸的出版品、內容,或許立衡的創作,或者對書寫、出版、娛樂有興趣,都歡迎加入我們的 DC:discord.gg/UG6THBVQA…。
未來的短文格式
就大概會像這樣吧。首先第一段就是標題,這在 Threads 或 Medium 或可能甚至 Micro.blog 自己都是這樣(待確認)。雖然 microblogging 照理說不需要有 title,但現實就是第一行會被當作 title。很多書寫 app 也是這樣做的,iA Writer、Bear 之類。我覺得也很好,立一個標題可以讓我的書寫更集中一點,雖然我可能還是思緒會亂飄就是了。
標題有一定要完美而精準的描述內文嗎?標題可不可以騙人?新聞來說當然是不要騙人比較好,不過我是寫日誌,是寫 essay,是寫娛樂,也許會有多一點玩樂的空間吧。
蠻好奇「標準字」這個詞的原文到底是什麼,跟「標準」到底有什麼關係,於是查了一下。原來標準字英文是「logotype」,並不是指一種字體,而是指「以品牌名稱呈現的 logo」。也就是說,它就是 logo 本身(的字的部分)。相對而言是圖像部分的「logomark」。所以「標準字設計」在目前我接觸到的語境裡,並不是「設計一套字體」,而是「設計一個 logo」的意思。
我猜想是當初引入 Brand Identity 的時候,非常的強調系統性,所以很強調要套用品牌標準字體,然後不知怎的「標準字」就變成了 logotype 的代稱。然而 logotype 應該是「字 logo」或者「logo 的字」。
RSS 仍然是網路內容的主要發佈管道之一,只不過現在它比較退居幕後。Podcast 就是透過 RSS 來發佈的,只不過不一定是直接發佈給消費者,而是先發佈到各大 podcast 平台去「上架」,讓消費者找得到這個 podcast,然後再直接或間接訂閱它的 RSS。
另一個 RSS 閃耀的應用是 cross-posting。現在有蠻多服務是可以把 RSS 的內容自動貼到各個社群媒體的,讓寫作者可以專心在個人網誌上書寫與發表,然後文章就會自動被貼到社群媒體上。
現在的軟體自動化是顯學,而 RSS 在當中就是個非常好用的存在,比 Webhook 跟 IMAP 之類協定都簡單很多,支援度也最廣。
「敘事鋸」的商業概念是從《Transmedia Marketing》這本書而來的。老實說並不是什麼很難的概念,甚至也沒有很新——2015 年就在美國出版了,整整十年前,而且與其說這本書是引領風潮,不如說是更早之前的跨媒體行銷經驗統整。在好萊塢裡的實戰經驗。裡面確實有很多顛覆我概念的東西,比如說原來品牌是這麼核心的東西,原來行銷跟產品有這麼多需要共享的元素,或甚至原來產品即行銷,行銷即產品等等。這聽起來就是個社群時代的娛樂產業行銷教戰書,看起來很基礎,但實踐起來才發現很多很基礎的東西都還是有很大的阻力。光是「把產品當行銷」與「把行銷當產品」就意味著組織的根本性重組,以及人才的重新培育。
Kobo 在 Pocket 關掉之後,改跟 Instapaper 合作了。我覺得 Kobo 真的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是在「稍後閱讀」這一塊。「稍後閱讀」不只是字面上的簡單意義而已,它更是閱讀全球資訊網的另一種方法。可以說是替代版的瀏覽器。在「稍後閱讀」裡,網路變成靜態的樣貌,幾乎沒有互動性。這意味著這是個沒有搜尋引擎、沒有動態廣告、沒有河道的網路。唯一的存在是文章,以及通往別篇文章的超連結。它同時具備網路的 heuristics、去中心化性質,也具備書本的靜態性。大概是閱讀網路文章最舒服的方式之一。
社群媒體是自有還是他有
我發現在書寫貼文的時候,大概可以有幾種心態模式:對受眾說話,為河道書寫,或者為個人頁面書寫。
對受眾說話
就是想像自己在面對面的對一個人(或一群人)說話。
想像對受眾說話我覺得還蠻困難的,因為演算法不知道會把你的貼文送給誰,很可能不是你的受眾。
另一方面,做為讀者,在河道上多半你也不會覺得看到的貼文是在跟自己說話。因為社群媒體的本質跟訊息群組還是很不一樣的。社群媒體就像是公開的布告欄,放上去的貼文就是給所有人看到的,所以這些貼文並不會跟受眾產生直接的連結,除非在貼文裡面指名道姓。所以貼文的內在價值是很重要的,需要有這些價值,才有辦法與受眾產生共鳴。不然的話,就算是受眾,可能也不會理那則貼文。
相對之下,群組裡的訊息就真的是在對受眾說話。所以我覺得如果要直接跟受眾說話,比如說跟大家說「歡迎來參加活動」,或者「明天書籍就上市」之類的,比較適合到群組裡面傳訊息。群組具備一種「我群」感,發訊息時給人感覺會比在社群媒體上發貼文更有連結感,因為知道是特別發給群組看的。(同樣的訊息要發在社群媒體上,要想辦法注入價值。)
所以我覺得,要跟既有受眾直接說話的話,就開群組吧。
為河道書寫
我們很容易就會變成在為河道書寫,因為河道是所有社群媒體的預設介面。不管那是 AI 演算法主導的 Threads,還是時序排列的 Mastodon。也就是說,整個平台很容易被當成是一個媒體,而不是不同自媒體的集合。雖然說我們還是可以進入到個別的個人檔案,但重心還是會在河道上。
這會導致整個社群媒體平台趨同,或者分成幾個主要版本。個人的書寫風格很容易會被影響,變成一個媒體平台上沒有稿費的投稿者,而且作者處不會顯示名字,只有帳號。以這種情況來說,社群媒體明顯就是「他有媒體」,我們只是供稿而已。
另外,以河道為重心的話,很容易被別人的議題帶著走。好處是互動率會變強,壞處是會失去議題主導的能力,而且⋯⋯互動率變強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是好事。具體而言,就是很容易不小心就跟人摩擦,或者耗費大量時間在焦慮一些其實不關己事的議題上面。某些社群媒體平台就喜歡我們彼此之間吵來吵去,還會特別推送爭議性高的貼文給相反立場的人看。
為個人頁面書寫
我覺得好的品牌是可以在社群媒體上面保有自己的風格的,也就是把社群媒體當作「自有媒體」來經營。重心要放在自己的 profile 頁面上面,因為那等於是你自己的 microblog ,你的微網站。是你的個體脈絡。或更好的方法是,有自己的獨立網站,再把文 cross-post 到社群媒體上。反正重點就是,不要跟著演算法河道走,不要被那些東西所影響。最好連開都不要開——除非你想蹭熱度,或者你並不是想寫貼文,而是去上面跟人互動。
遠離社群媒體,然後去感受無聊,感受自己的生活,觀察自己周遭的環境,做自己的工作,生產自己在生產的東西。有什麼想法的話,打開自己的 blog,寫下一些觀察或一些心得,發想一些東西,紀錄一些感動。為了你自己的頁面而寫,這樣的東西才算是「自有媒體」。
當然,找個可以用電子報訂閱的平台來寫,套個自己的網域,找個自己喜歡的模板,這樣的「媒體自有性」才會更加提高,品牌力也更強。
最低限度的做法,就是忘掉首頁的演算法河道,把個人頁面當成是個人網站來寫。如果有人來回應的話,就有禮的互動應對。演算法河道讓人跟人之間的交流距離變得極短,很容易跟有相同話題的人湊在一起,但也很容易因為距離太近、想法與說法太直接而產生摩擦。所以我想,比較懂的人,在演算法河道裡溯溪的時候,應該都會走得比較小心吧。
話說回來,我覺得 blog 吸引人的地方就跟散文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類似的。或者說是整個非虛構文學。小說啊詩啊,怎麼說呢,好像不那麼適合 blog。可能因為它們是超越時間性的——blog 是附著於現實的時間線上面的。小說跟詩也不是不能附著於現實的時間線上面,那會是有趣的實驗。不只是附著於現實時間,而且是按時序倒著排列的才是 blog。Blog 可以說就是非常格式自由的公開版的日誌(journal),也可以拿來寫新聞吧,或者任何其它東西。那就是報導文學。而書寫更自我的東西、沒有特定編採方向的,那就是散文。有編採方向的,可能就是雜誌。不過我沒辦法那麼頻繁的切換在編採與寫作之間,那就是散文吧。
今天來到台北城中的咖啡廳想要發呆。說是這樣說,但還是在 iPad 上面打字。因為想要搞清楚 weblog 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日誌嗎?所以我打日誌看看。《Sense,從知識開始》(我拒絕使用「品味」一詞在這裡)説要去找一個產品的「sizzle」,也就是這類型產品的本原。我想要找到 weblog 的本原。Micro.blog 的形式蠻接近的,就是一種感覺。重點應該回到 blog 自己的 timeline,而非 aggregator 上面。你閱讀一個 blog,就算是 microblog,都應該是閱讀它的整體,包括它的版面排版,它的前後文。這才是你的媒體,你的聲音。
為什麼敘事鋸不再使用 AI 產製內容
在《同步戰紀:失竊的原型機》裡,我有用 Midjourney 來生成封面與內頁彩圖,並且將 Midjourney 列於版權頁上。而每張圖都是我花了可能半天到一天時間不斷的調整 prompt 才產出來的,所以所以我自己也把自己跟 Midjourney 同列插圖。當時的情況是 Midjourney 好像還在 V3 還是 V4 吧,AI 生圖還僅限於特定圈子裡面,沒有後來吉卜力風 AI 圖等等的那麼出圈,ChatGPT 等也還沒有內建產圖功能。簡而言之,就是 AI 圖還沒那麼氾濫。
但現在不一樣了。AI 圖氾濫到不行,社群媒體的廣告圖文常常都看得到 AI,新聞媒體也充斥 AI 圖。這是一個 AI 圖多到讓人反胃的時期。
所以敘事鋸不再使用 AI 來做內容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不想與氾濫的 AI 風圖片同流。不只做不太出差異化,更會使人感到過量而不舒服。AI 圖已經夠多了,實在不差我們一個。
第二個不用 AI 的原因,是敘事鋸頌讚創作者之間的合作。對我們來說,圖像的產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也包括我們)。
我之前聽一個 YouTube 科學教育頻道「Veritasium」的演講,他講到「學校教育的重點不是知識的傳遞而已,而是創造出一個社群,一個共同學習的社群。」也就是說,重點是社群。我覺得文創產業也是這樣的。重點並不是產出高品質的作品而已,而是做為一個個的「創作者—消費者」社群,共同去創造想像、經歷故事、感受體驗。
所以,作品本身固然重要,但是作者、出版者與讀者等各個社群節點之間彼此的關係也等同重要。體驗並不是只存在於作品內部,甚至不僅限於書店、電影院、咖啡廳等消費場所,更是從創作時,不同的創作夥伴產生連結時開始。
而所有這些,都是 AI 所不能提供的。「社群感」的來源終究得是真人。創作者不僅僅是生出作品而已,更是在用作品來與大家對話。
第三點呢,則是敘事鋸希望看到一個有益創作者的未來。
這個點聽起來好像很宏大,但確實是敘事鋸創立的核心精神之一。我們希望建構起穩定的流向創作者的現金流,因為我們相信這是支持台灣文創產業與我們喜歡的創作者最直接的方式。不僅僅是贊助對方而已,更可以共創彼此都滿意的作品、把作品透過我們的通路呈現給讀者。
所以雖然 AI 很便宜,但也許我們的初始目的之一就是要 donate 給創作者。對我們來說,金錢的流向代表了我們對想要的未來投票,而我們投給創作者有個好的生存環境一票。
付錢給創作者的時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這代表了又一件很棒的作品的誕生。
為什麼我們需要「無聊」?
敘事鋸 is all about 「想像」的技術。
如何建構想像,如何實踐想像,如何溝通想像,如何販售想像。
敘事鋸是一個觸感的媒體。
是嗅覺與聽覺的媒體。
文字是我們用來在潛意識層級溝通的介質。
如果想來點腦中感官按摩的話,我們這裡有些貨。
如果機械狗可以畫出台北市的數位雙生版本,那麼大概會用來打模擬巷戰吧。
也許裡面會有個角色像《啟動原始碼》一樣一直死掉重生,為的就是要找出贏的方法。
跟經銷夥伴、作者確認好,並且找到厲害的插畫師,準備要來做短篇故事小書了。
能不能賣呢?這是其次的問題。首先是把書做出來,並且自己喜歡、作者喜歡、通路喜歡。當然,讀者也喜歡就太好了。
把《噬神師》投了書展大獎與準備投金蝶獎。我覺得獎項這種東西就是重點在於報名而不是得獎,因為報名獎項的時候都會被提醒一次「對,我做出了一個我滿意的作品」這件事,因而感到滿足。
是說我還蠻想把我的試寫稿給人看的,但是會有人想看嗎?
(今天還沒有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