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的媒體確實是會影響書寫的語氣與態度,甚至整個說話的方式。

或者應該說是書寫的對象——雖然我希望我寫的文字是寫給你,敘事鋸的讀者看的,但實際上,我無可避免的會在潛意識的層面受到編輯的喜好影響。畢竟編輯之於寫作者來說,就是「第一讀者」,是讀者的化身。

而當我書寫的媒體是社群媒體時,除非是時序排列的社群媒體,否則演算法就會是我的 AI 編輯,它的口味會影響我的書寫方式。而它的口味則是展現在洞察報告裡,以及河道上面。

在《噬神師》的版權頁裡有這個序號⋯想問還有其它的書也會做這種序號嗎?每本都不一樣的。

學生時期讀過這本,好像是藍色封面吧。這本的特點是非常強調四種基礎的排版概念:proximity,alignment,repetition,與 contrast。基本上做到這四點就是好看的排版了,在台灣的話可能設計 PR 值已經有 90+(以全民來說)。甚至你把這幾個原則拿去編劇、剪接、製作音樂、房間整理等領域,都還是可以用的。

我個人是覺得這本應該要當全民基本教材,尤其裡面超多都是怎麼排名片、排傳單之類的,可以馬上應用。

當需求減少時,你怎麼會想說要增加定價呢?

要怎麼跟市場說?

「因為你們買的比較少,所以我要賣得比較貴。」

也太誠實了吧。我想市場大概也會很誠實的說,

「噢那我不買了。」

當需求減少時,去重新定位也好,找新市場開拓也好,或者想辦法為產品加值也都好。

哪有直接跟消費者說,「抱歉因為你們買得少,所以我要加價」的。

你的產品有很高的不可替代性嗎?

需求之所以減少,不就是因為替代品越來越多嗎?

不要把自己當成絕對不可替代的東西,因為你不是。

跟朋友討論業界的問題。雖然知道很多制度上的問題是造成產品疲弱的主因,但也知道,就算改成好的制度,裡面的人的大腦沒有變(從上到下),那麼結果還是一樣的。

然後大腦要改變是很難的(能 evolution 的早就 evolution 了),所以大多時候產業是需要 revolution 的。用政策的術語來說,就是退場機制。從市場來說,就是公平競爭。用達爾文來說,就是適者生存。

如果補助沒辦法促進 evolution 或 revolution,反而還給該退場的續命,那只會讓一個產業的競爭力持續下降,然後人才也不會想進來。結果就是整個產業去撞冰山。

雨曦《噬神師》的精彩對談已經全部上線到各大 podcast 平台了,如果你對詩或創作有興趣,有看過或讀過《噬神師》,或者就是想聽聽徐明瀚、李曼旎、顏艾琳、孫得欽、許立衡(我)的聲音與思考,歡迎到 podcast 平台搜尋「噬神師」聆聽~

已經寫了三千字。這次文學創作獎勵的小說組要試寫五千到一萬字,根本就是在寫短篇故事了吧!(當然寫法是不一樣,只是字數差不多啦)

有人也在準備投文學創作獎勵的嗎?進度如何了?

仔細想想,最近重塑我的世界觀最大的大概是媒體生態學、transmedia marketing、Aggregation Theory 吧。好像都是媒體理論,畢竟自己花的時間大多都是在(狹義的)媒體裡面,也都是在生產媒體作品。

從這些媒體理論來看,我們這個社會會變成這樣是非常好預測的事情。另一方面來說,我也知道其實很多「現象」其實是「媒體假象」,尤其是社群媒體的 AI 編輯(演算法)很愛針對每個人去創造虛假的世界。

因為我現在同一則貼文會出現在 Threads 與 Mastodon 上,兩邊受歡迎的內容方向差超多。畢竟就是兩個不同的媒體,呈現出的都只是社會的某個面向,還有很多面向是隱藏的。

學生時期看了《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動畫版跟漫畫版,但一直到最近重看,我才發現綾波零原來就是那個⋯⋯我到底是不是電影系的學生啊。

然後我也才看到劇場版《真心為你》的結局其實是被憤怒的網友啟動的。在劇中,畫面上出現「庵野去死」之後,XXX 就 XXX 了。所以庵野是那種很需要鞭笞的作者嗎?不被鞭笞的話結尾就做不出來那種。而且不只是投資方鞭笞,還要觀眾網友集體罵他才行。

我發現我寫小說的時候好像愛寫景勝過愛寫人。
雖然知道人物角色很重要,但景物對我來說也是主角啊。

有人愛讀場景細節的嗎?或者也愛寫場景細節?

情緒價值

因為情緒脆弱
容易剝除
產生裂縫
才產生的產品
可以去補那些空隙
以及
表層的皮

塗抹的時候要注意輕重
刷子會留下痕跡
或者說筆觸

風化作用逐年變強
所以銷量越來越好

換個位置就換個腦袋
換個腦袋也可以換個位置

你想要換腦袋還是換位置
還是都不想?

我沒有辦法幫你
但是他可以

最近因為要趕文學創作獎勵的申請期限,所以語言大概會變得支離破碎一點。

有些人喜歡幫演算法寫使用手冊
當桌頭

但是最大的巫是 mosseri
So there’s that

當個在家修士也不錯
自己禱告

我們都是猴子,
仰望星空的猴子。

魔法是被科學發揚的。
科學是魔法學的最成功的分支。

古騰堡括號
我們在後括號的後面
回歸到了本文。

也許 0 和 1 是惡魔的語言
惡魔會說人類的語言,但它們只是在騙你

你想跟惡魔交易,獲得強大的力量嗎?
沒有代價也可以哦。

有的時候,我會躺在地上
然後想像自己背著地球。

大地吸住我
讓我不會往下掉。

敘事鋸也蠻喜歡把「劇情設計」類比成旅遊路線設計的。

我們在看故事作品的時候,主角就像導遊一樣,帶我們去到不同的景點——不只是地理上的景點,也有情緒上、時間上、智識上等的不同景點。所以很重要的是,要讓旅客(觀眾讀者)們不要掉隊,就必須時刻抓緊他們的注意力。

景點路線的選擇與設計很重要,也許參加一些大活動?體驗一些極端的情感?

開始旅途前,導遊(主角)需不需要跟大家簡單介紹自己,並講些有趣的東西讓大家想聽你說話?

或許也順便簡介一下這個旅程是什麼類型,會有浪漫還是恐怖的體驗?溯溪還是逛街?